6月4日,《人民日报》刊发题为《天津医药集团转型发展“脱胎换骨”》的报道,重点介绍了集团近几年来在产业升级、科技创新、“大品种营销”以及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,全文如下:
推行双轮驱动建设四大产业板块
天津医药集团转型发展“脱胎换骨”
《人民日报》(2013年06月04日 16 版)
本报天津6月3日电 (记者陈杰)记者在天津红桥医院采访时发现,这里药品供应链运转畅通,门诊窗口取药速度由过去1分钟1个处方达到现在的5个处方,排队现象大为缓解。究其原因,主要是天津医药集团太平医药公司把物流药库建到医院里,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指向传输,减少了环节,降低了成本。这一“医药分家”的药品流通模式正在天津部分医院逐步推开,成为天津医药集团现代商业物流板块创新的特色。
国有企业天津医药集团效益跻身全国医药行业前三,规模位居第四位,实力位居第五位,近年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改革与发展的“纲”,瞄准建设化学与生物制药、绿色中药、高端医疗器械、现代商业物流四大产业板块,坚定不移地推行资本经营与产品经营双轮驱动,脱胎换骨。
经过整合老企业力生制药公司,天津医药集团顺利上市并进入生物技术领域,投资兴建北方最大的化学原料药基地和辐射全球的抗病毒药物基地,填补国内空白的肺炎疫苗项目实施产业化。以力生制药为龙头的化学与生物制药板块,以中新药业为主干的绿色中药板块经过股权划转和战略重组,合并同类项,聚集优质资源。集团相继完成对国内眼科B超企业迈达公司、高端影像技术企业邦盛公司、医用消毒片企业普光公司等医疗器械公司的绝对控股,打造医疗器械产业集群。
速效救心丸是天津医药集团的支柱品种,以往由于销售渠道管理不善,“黄金”卖了“白菜”价,后转换营销模式,由注重商业批发客户间的分销转变为终端客户的促销,由大中城市下沉到县、乡卫生院,去年销售收入达到7.2亿元。天津医药集团重新调整和构建大品种培育体系,对现有产品进行科技质量测评和市场前景深度挖掘,把一批已享有或有望争创驰名商标和老字号的44个产品纳入重点监控, “一品一策”,细化市场开发目标,集中资金、人员、技术等优势资源向大品种倾斜,给予30%至50%的市场开发资金,“宁换厂长、不换品种”,一层一层力推,44个重点监控产品中17个年销售过亿元、28个过5000万元。
围绕产品经营,天津医药集团把科技创新作为战略基点,科技投入率提高到5%以上,发展壮大了国家级天津药物研究院以及16个国家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,依托这些平台,推行“企业+高校+机构”的产学研合作模式,拨专款8000万元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,支持重点产品研发。每年申报50个新产品,年均新产品研发和工业技术改进90余项。加大对已上市大品种的科技投入,二次开发,提升质量标准。